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通新闻

歌曲、章回体述评、网络连载小说、微短剧等精品迭出——
绿茵场外,南通掀起“苏超”文化热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9 字体:[ ]

“穿梭在江岸的霓虹间,狼山脚下藏着故事的碎片,水波倒映着万家灯火,每扇窗后是未完的诗篇……”10月7日,“苏超”1/4决赛南通对阵淮安的中场哨刚响,伴随着3万多名观众的呐喊声,歌舞《Welcome to 南通》以激情旋律燃动全场。场下,南通报业传媒集团运维的“南通发布”公众号《苏超演义》章回体述评作者山寺郎捧着笔记本电脑,酝酿着每一脚精彩进球的叙事轨迹。

“苏超”主题歌曲《Welcome to 南通》《江海战歌》《南通足球啦啦队歌》《绿茵狼啸》、章回体系列述评《苏超演义》、长篇网络连载小说《为城而战苏超传》、微短剧《重生,我在苏超踢前锋》《苏超风云之将军好球》……从耳畔的战歌,到案头的笔墨,再到荧幕的光影,随着“苏超”赛程精彩推进,南通队一路高歌猛进,绿茵场外的南通文化创作“精品迭出”。

从录音棚到绿茵场

每段旋律都带着城市温度

“我要将这首歌,送给生我养我的家乡。”

南通籍歌手虞霞曾获第十一届、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歌赛银奖,是电视剧《武林外传》片尾曲《侠客行》的词作者及演唱者。此次,唱响“苏超”南通主场的《Welcome to 南通》,便出自其手。

在北京发展多年,虞霞一直有一个心愿:写一首送给家乡的歌。近年来,手机里上千条突发灵感的记录翻了又翻,十几本南通文化历史类书籍更成了“枕边书”。于是,江岸的霓虹、狼山的传说、温暖的石板巷一一化为歌词中关于南通古老而浪漫的意象。

虞霞说,她原本并不关注体育赛事,但看到“苏超”南通队连胜后,心中升腾起别样的荣誉感。因此,她很快将后半段歌词改编为“苏超”版,唱出了“绿茵场的喧嚣如潮涌动,星火的呐喊在舌尖翻涌”的新乐章。

10月7日,“苏超”1/4决赛南通VS淮安的中场表演时,身穿一身黑白相间的“足球色”演出服,虞霞闪耀登场。“整个绿茵场都是舞台,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她说,希望通过“Welcome to 南通”的反复吟唱,让家乡的开放与热情被更多人听见,“和数万观众共享这份‘我在场’的荣誉感,也许这正是‘苏超’的魅力所在。”

除了虞霞这样的专业音乐人,更多业余音乐爱好者也纷纷唱起“苏超战歌”。南通市流行音乐协会发起“苏超战歌·音浪共创计划”,征集“苏超”主题歌曲,迄今收到的30余件作品,九成来自业余作者。

“当‘苏超’的风吹过长城的脊梁,绿茵废墟上便升起希望的光……”作为资深球迷,同时也是一名几十年的音乐爱好者,郁雷心中的热爱瞬间有了释放的出口,迅速投入火热的创作中。他把足球信仰写进歌里:“我们等的从来不是奇迹,而是在每一次跌倒后,依然能倔强生长的力量。”

“苏超”近七成球员来自教师、学生、快递员、程序员等各行各业,正是这种草根性,引发强大共鸣。“不是只有专业的人才可以踢球、写歌,‘苏超’引发的创作热情恰是对草根精神的证明。”南通市流行音乐协会主席沈浦生表示。

从“演义”到“奇幻”

每页篇章都藏着竞技热血

“点球决胜宁泰过险关,乘风破浪狼队炫绝技。”中秋国庆“双节”结束后的首个工作日清晨,《苏超演义》第十四回如期在“南通发布”公众号推出,后台不断涌来好评声和催更留言。这一原创的章回体系列述评,按照每轮比赛一个回目的节奏,记录“苏超”绿茵盛况,甫一推出便广受关注。

“赛场之外,励志叙事、文旅发力,通过媒体传播竟能让一座城收获‘泼天流量’。”《苏超演义》的作者山寺郎,是南通报业的一名资深媒体人。看到了“苏超”给媒体传播带来的无限可能,按照南通“学霸之城”的文化定位,他接下了当代“说书人”的活儿,在全省率先以古典章回体笔法为“苏超”立传。省媒点赞《苏超演义》展现了南通教育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网友更是不吝赞美“夺命书生,文武双全”“独领风骚,论文化水平也是第一”……

《苏超演义》重点着墨于本土南通队,也同时记录兄弟城市球队赛事,每场比赛都需要全景式鸟瞰。常规赛的最后两轮6场比赛同时进行,山寺郎一边坐在赛场中紧盯每一粒进球,一边观看其他赛场的直播。佳作非偶成,每篇《苏超演义》无一不是连夜赶制而成。这位被网友戏称为“狼山上的隐士高人”,说起在《苏超演义》中倾注的心血,脸上却是云淡风轻:“新的热点正不断涌来,召唤我们继续前行,努力为这场盛事推出更多佳作。”

在“苏超”传播赛场上奔跑的,不仅有专业媒体的山寺郎和他的伙伴们,还有大量民间创作者。球迷成云炎在其长篇网络小说《为城而战苏超传》中,将江苏十三城塑造为拥有“图腾圣器”的城邦,将球员塑造为英雄,书写了一群热血英雄为城邦荣耀而战的奇幻故事。“‘苏超’赛场上,不论是从无败绩的南通队,还是其他球队,场场都拼尽全力为城而战,这样的‘苏超’,我们怎能不爱?”

30万字,65章,每天长达十余个小时与英雄们一起沉入十三城中。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手稿与地图,回忆起创作的日日夜夜,成云炎形容那是一种“孤身跋涉于浩渺烟波”之感。为将每个城市风骨和地域文化精准展现,他每天动辄三四个小时花在研究文化历史资料上,字字推敲,夜夜枯坐:“只求不负脚下这片生养我的苏地热土,不负那被遗忘在街巷尘土间的足球之魂。”

尽管小说的传播效果还有待观察,但十三城英雄与万千草根并肩作战的篇章,依然在成云炎的心中澎湃激荡。孤灯摇曳,映照着他案头未竟的稿纸与沉默的地图,也映照着无数像成云炎一样为热爱默默努力的普通人。

从剧本到荧幕

每帧画面都浸着拼搏汗水

“我重生了!”用极具网感的叙事逻辑加入“苏超”元素,由南通籍导演徐林拍摄的短剧《重生,我在苏超踢前锋》上线播出后不到一个月,全网播放量已近亿次。

短剧中,故事的主角意外拥有了预知未来的超能力,一次次重生并没有改变原来的比赛结果,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球队的互相磨合,最终进入决赛,完成了自我成长。

“我们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所谓的‘超能力’并不能改写人生剧本,只有自己的努力才是通往成长的‘金钥匙’,而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超能力’。”徐林最想感谢的,是在盛夏一起并肩作战的拍摄团队。为了赶追热度,整个剧组在8月顶着高温,仅用一周多的时间完成了60集剧情的拍摄。杀青的一场戏,突然下起了大雨,拍摄团队临时起意,决定把这场戏改成雨中的比赛。演员们一个接一个,头也不回地冲进雨里,任由雨水和汗水在深夜的球场上挥洒,镜头记录下了这群雨中奔跑的少年。“我们用这场‘青春的大雨’,致敬‘苏超’的永不言败,致敬每一个为梦想奋斗的你我他。”

今年6月,南通开发区控股集团面向全社会发起“剧动江海·燃情苏超”主题微短剧创意剧本征集,共收到23部以“足球·城市·梦想”为核心主题的作品,《球迷出租车》拔得头筹。追梦的青训少年、为爱奔波的情侣、思乡的外地游客、奋斗的打工人……《球迷出租车》中,出租车司机老马是一位狂热的“苏超”球迷,他将出租车改装成“球迷车厢”,每天穿梭在南通的大街小巷,接送形形色色的乘客,每段路程都是一场关于足球与人生的对话,串联起南通的江海风情、市井烟火与人文温度。

“我一直关注着‘苏超’,当偶然看到‘苏超’剧本征集活动时十分兴奋,于是开始创作这个剧本。”《球迷出租车》的作者张萌并非一名专业编剧,而是一名广告从业者。她每天利用下班后的碎片时间构思、熬夜写作,在三周内完成了这个两万多字的剧本。

张萌说,创作中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利用“出租车”这个狭小的场景延展出丰富的、形形色色的故事。“我逼自己每天想一个新点子,直到剧本征集截止日期的最后两天才提交作品,就像球员在场上,只要没结束,就还有机会。”

目前《球迷出租车》已在短剧产品转化中,张萌期待剧本的影视化呈现,更期待今年南通队能取得一个众望所归的好成绩。

“苏超”的意义远不止“苏超”。南通这片文化热土上,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正以各自的方式热情回应着“苏超”的召唤。当下,绿茵场上的战歌未歇,场外的笔锋与镜头亦不会止步,更多人将继续为一座城市的荣誉而呐喊,用热爱挥汗人生赛场。

歌曲、章回体述评、网络连载小说、微短剧等精品迭出——
绿茵场外,南通掀起“苏超”文化热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9 字体:[ ]

“穿梭在江岸的霓虹间,狼山脚下藏着故事的碎片,水波倒映着万家灯火,每扇窗后是未完的诗篇……”10月7日,“苏超”1/4决赛南通对阵淮安的中场哨刚响,伴随着3万多名观众的呐喊声,歌舞《Welcome to 南通》以激情旋律燃动全场。场下,南通报业传媒集团运维的“南通发布”公众号《苏超演义》章回体述评作者山寺郎捧着笔记本电脑,酝酿着每一脚精彩进球的叙事轨迹。

“苏超”主题歌曲《Welcome to 南通》《江海战歌》《南通足球啦啦队歌》《绿茵狼啸》、章回体系列述评《苏超演义》、长篇网络连载小说《为城而战苏超传》、微短剧《重生,我在苏超踢前锋》《苏超风云之将军好球》……从耳畔的战歌,到案头的笔墨,再到荧幕的光影,随着“苏超”赛程精彩推进,南通队一路高歌猛进,绿茵场外的南通文化创作“精品迭出”。

从录音棚到绿茵场

每段旋律都带着城市温度

“我要将这首歌,送给生我养我的家乡。”

南通籍歌手虞霞曾获第十一届、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歌赛银奖,是电视剧《武林外传》片尾曲《侠客行》的词作者及演唱者。此次,唱响“苏超”南通主场的《Welcome to 南通》,便出自其手。

在北京发展多年,虞霞一直有一个心愿:写一首送给家乡的歌。近年来,手机里上千条突发灵感的记录翻了又翻,十几本南通文化历史类书籍更成了“枕边书”。于是,江岸的霓虹、狼山的传说、温暖的石板巷一一化为歌词中关于南通古老而浪漫的意象。

虞霞说,她原本并不关注体育赛事,但看到“苏超”南通队连胜后,心中升腾起别样的荣誉感。因此,她很快将后半段歌词改编为“苏超”版,唱出了“绿茵场的喧嚣如潮涌动,星火的呐喊在舌尖翻涌”的新乐章。

10月7日,“苏超”1/4决赛南通VS淮安的中场表演时,身穿一身黑白相间的“足球色”演出服,虞霞闪耀登场。“整个绿茵场都是舞台,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她说,希望通过“Welcome to 南通”的反复吟唱,让家乡的开放与热情被更多人听见,“和数万观众共享这份‘我在场’的荣誉感,也许这正是‘苏超’的魅力所在。”

除了虞霞这样的专业音乐人,更多业余音乐爱好者也纷纷唱起“苏超战歌”。南通市流行音乐协会发起“苏超战歌·音浪共创计划”,征集“苏超”主题歌曲,迄今收到的30余件作品,九成来自业余作者。

“当‘苏超’的风吹过长城的脊梁,绿茵废墟上便升起希望的光……”作为资深球迷,同时也是一名几十年的音乐爱好者,郁雷心中的热爱瞬间有了释放的出口,迅速投入火热的创作中。他把足球信仰写进歌里:“我们等的从来不是奇迹,而是在每一次跌倒后,依然能倔强生长的力量。”

“苏超”近七成球员来自教师、学生、快递员、程序员等各行各业,正是这种草根性,引发强大共鸣。“不是只有专业的人才可以踢球、写歌,‘苏超’引发的创作热情恰是对草根精神的证明。”南通市流行音乐协会主席沈浦生表示。

从“演义”到“奇幻”

每页篇章都藏着竞技热血

“点球决胜宁泰过险关,乘风破浪狼队炫绝技。”中秋国庆“双节”结束后的首个工作日清晨,《苏超演义》第十四回如期在“南通发布”公众号推出,后台不断涌来好评声和催更留言。这一原创的章回体系列述评,按照每轮比赛一个回目的节奏,记录“苏超”绿茵盛况,甫一推出便广受关注。

“赛场之外,励志叙事、文旅发力,通过媒体传播竟能让一座城收获‘泼天流量’。”《苏超演义》的作者山寺郎,是南通报业的一名资深媒体人。看到了“苏超”给媒体传播带来的无限可能,按照南通“学霸之城”的文化定位,他接下了当代“说书人”的活儿,在全省率先以古典章回体笔法为“苏超”立传。省媒点赞《苏超演义》展现了南通教育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网友更是不吝赞美“夺命书生,文武双全”“独领风骚,论文化水平也是第一”……

《苏超演义》重点着墨于本土南通队,也同时记录兄弟城市球队赛事,每场比赛都需要全景式鸟瞰。常规赛的最后两轮6场比赛同时进行,山寺郎一边坐在赛场中紧盯每一粒进球,一边观看其他赛场的直播。佳作非偶成,每篇《苏超演义》无一不是连夜赶制而成。这位被网友戏称为“狼山上的隐士高人”,说起在《苏超演义》中倾注的心血,脸上却是云淡风轻:“新的热点正不断涌来,召唤我们继续前行,努力为这场盛事推出更多佳作。”

在“苏超”传播赛场上奔跑的,不仅有专业媒体的山寺郎和他的伙伴们,还有大量民间创作者。球迷成云炎在其长篇网络小说《为城而战苏超传》中,将江苏十三城塑造为拥有“图腾圣器”的城邦,将球员塑造为英雄,书写了一群热血英雄为城邦荣耀而战的奇幻故事。“‘苏超’赛场上,不论是从无败绩的南通队,还是其他球队,场场都拼尽全力为城而战,这样的‘苏超’,我们怎能不爱?”

30万字,65章,每天长达十余个小时与英雄们一起沉入十三城中。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手稿与地图,回忆起创作的日日夜夜,成云炎形容那是一种“孤身跋涉于浩渺烟波”之感。为将每个城市风骨和地域文化精准展现,他每天动辄三四个小时花在研究文化历史资料上,字字推敲,夜夜枯坐:“只求不负脚下这片生养我的苏地热土,不负那被遗忘在街巷尘土间的足球之魂。”

尽管小说的传播效果还有待观察,但十三城英雄与万千草根并肩作战的篇章,依然在成云炎的心中澎湃激荡。孤灯摇曳,映照着他案头未竟的稿纸与沉默的地图,也映照着无数像成云炎一样为热爱默默努力的普通人。

从剧本到荧幕

每帧画面都浸着拼搏汗水

“我重生了!”用极具网感的叙事逻辑加入“苏超”元素,由南通籍导演徐林拍摄的短剧《重生,我在苏超踢前锋》上线播出后不到一个月,全网播放量已近亿次。

短剧中,故事的主角意外拥有了预知未来的超能力,一次次重生并没有改变原来的比赛结果,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球队的互相磨合,最终进入决赛,完成了自我成长。

“我们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所谓的‘超能力’并不能改写人生剧本,只有自己的努力才是通往成长的‘金钥匙’,而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超能力’。”徐林最想感谢的,是在盛夏一起并肩作战的拍摄团队。为了赶追热度,整个剧组在8月顶着高温,仅用一周多的时间完成了60集剧情的拍摄。杀青的一场戏,突然下起了大雨,拍摄团队临时起意,决定把这场戏改成雨中的比赛。演员们一个接一个,头也不回地冲进雨里,任由雨水和汗水在深夜的球场上挥洒,镜头记录下了这群雨中奔跑的少年。“我们用这场‘青春的大雨’,致敬‘苏超’的永不言败,致敬每一个为梦想奋斗的你我他。”

今年6月,南通开发区控股集团面向全社会发起“剧动江海·燃情苏超”主题微短剧创意剧本征集,共收到23部以“足球·城市·梦想”为核心主题的作品,《球迷出租车》拔得头筹。追梦的青训少年、为爱奔波的情侣、思乡的外地游客、奋斗的打工人……《球迷出租车》中,出租车司机老马是一位狂热的“苏超”球迷,他将出租车改装成“球迷车厢”,每天穿梭在南通的大街小巷,接送形形色色的乘客,每段路程都是一场关于足球与人生的对话,串联起南通的江海风情、市井烟火与人文温度。

“我一直关注着‘苏超’,当偶然看到‘苏超’剧本征集活动时十分兴奋,于是开始创作这个剧本。”《球迷出租车》的作者张萌并非一名专业编剧,而是一名广告从业者。她每天利用下班后的碎片时间构思、熬夜写作,在三周内完成了这个两万多字的剧本。

张萌说,创作中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利用“出租车”这个狭小的场景延展出丰富的、形形色色的故事。“我逼自己每天想一个新点子,直到剧本征集截止日期的最后两天才提交作品,就像球员在场上,只要没结束,就还有机会。”

目前《球迷出租车》已在短剧产品转化中,张萌期待剧本的影视化呈现,更期待今年南通队能取得一个众望所归的好成绩。

“苏超”的意义远不止“苏超”。南通这片文化热土上,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正以各自的方式热情回应着“苏超”的召唤。当下,绿茵场上的战歌未歇,场外的笔锋与镜头亦不会止步,更多人将继续为一座城市的荣誉而呐喊,用热爱挥汗人生赛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