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通新闻

今年1至3月,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5.97亿元,均居全省县级城市前列——
海安优化产学研融合发展生态圈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06 字体:[ ]

“从去年开始,我们与复旦大学联手共建‘分步制氢水电解创新中心’,成功开展‘分步电解水制氢装备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目前已实现电解槽原理样机系统集成设计,正准备签订二期合作协议,未来将突破离网制氢、弃风弃光制氢等多场景,实现制氢技术换道超车。”昨天,海安市天楹集团副总工程师李要建介绍。

近年来,海安从企业出题到高校领题,从联合答题到市场验题,形成了产端众筹需求、学端揭榜攻坚、研端利益共享的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机制。2024年,海安产学研成果转化率从2019年的35%跃升至65%,产学研项目市场存活率超70%。海安年净增工业开票销售60%以上来自产学研合作。今年1至3月,海安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5.97亿元,均居全省县级城市前列。

产端:众筹需求,激发企业“求新欲”

走进江苏兴华胶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在进行电梯平衡补偿链加工,车间外,几百箱成品整齐摆放,等待货车装运。

早在2010年,兴华胶带就牵手常州大学,开展“环境友好型电梯平衡补偿链盘绕机器人项目”研发。该公司还与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进行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每年研发投入1000多万元。目前,该公司拥有10多项专利技术和多项行业领先的技术标准,世界上电梯生产前十名厂家全部选用他们的产品。今年一季度,兴华胶带实现销售8700万元,同比增长30%;实现税收756万元,同比增长13%。

“不断的科技创新是我们保持行业竞争优势所在,而科技创新则需要精准出题。”兴华胶带公司董事长魏昌林说,他们与院校一起开发的WFQS无卤阻燃环保型电梯平衡补偿链属国内首创,弥补了中高速高层电梯平衡补偿系统没有专用补偿产品的空白,将小产品做出了大市场。去年,实现销售3.8亿元,列行业第一。

海安重点围绕“两高三新、五群十链”产业链痛点,每年开展高频次、小分队产学研精准对接,推动产业链骨干企业借力高校院所“最强大脑”,加速向“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迈进。目前,海安拥有“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

从2014年开始,海安市首创“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活动,市级机关部门围绕帮助企业联姻一所高校、引进一名专家、实施一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七个一”目标,带着企业出的“题目”,跑高校、找专家、谈合作,用机关干部服务的热情点燃企业家创新的激情,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由“被动创新”向“主动创新”转变。

近三年,海安50家参与“科技行”的部门,累计走访企业4098次,收集企业技术需求497项,开展专家赴企及企业进校园等产学研活动411场,累计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26个。

学端:集聚人才,攻坚产业“卡脖子”

光学级聚酯基膜是生产OLED显示屏的基础材料,可以满足显示器行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的特殊性能需求。此前,该产品大多由国外大公司生产,尤其是高端产品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

2021年,江苏东材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光学膜材料和先进电子材料两个项目,2022年获得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800万元,全部用于新品研发。该公司通过攻克“卡脖子”技术,生产的光学级聚酯基膜等产品逐渐替代部分国外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5G通信、消费电子等领域,并远销多个国家与地区。

在企业生产车间,研发总监李明勇指着从德国、奥地利进口的4条生产线说,今年以来,订单饱满、满产满销,整体生产效率同比提升30%以上,实现了“开门红”。这主要归结于公司拥有省企业技术中心和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

瞄准“卡脖子”技术瓶颈,海安引导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大院大所,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鑫缘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开发出世界首款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的“蚕丝骨钉”,该项目已完成大规模注册临床试验;江苏铁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合作的“高等级透明防护用大尺寸YAG透明陶瓷”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并建成产业化生产线。

海安全力为企业搭建产学研融合发展桥梁。该市连续11年举办“创新创业在海安”“两院专家走进海安”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高校“海安日”“海安高校院所行”等系列活动,绘制企业技术需求图、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图、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科技攻关图,全方位集聚高端人才。

近三年,海安累计吸引20名两院院士及400多名国内知名高校专家教授参加活动,签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项目超100个,涵盖新材料、新能源、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

研端:加速转化,面向市场“晒成果”

4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苏辛巴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抗风型可调光伏支架的加固装置”的专利。

江苏辛巴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研发、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太阳能光伏材料制造企业。近年来,市场对光伏玻璃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升产品在高温下的稳定性和透光率,成为企业攻关重点。

2023年,辛巴新材料和南京大学海安高新技术研究院共同成立研发中心。公司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在研究院技术加持下,成功实现增透自清洁降温涂层的新型光伏玻璃研发及产业化。

走进辛巴新材料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光伏玻璃,每条生产线上的数据实时跳动。“我们公司生产的是太阳能光伏玻璃,共有两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二线是2020年正式启动的,生产效率较一线提升了50%,整个生产设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曹燕语介绍。

拿产品留住客户,用实力打开市场。“我们生产的玻璃比较薄,厚度是1.6毫米到2.0毫米,所以也比较轻,其次是透光率高,目前已达94.3%的水平。”公司总经理魏山介绍,公司2019年入驻海安,销售额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增,2022年销售额2.3亿元,2023年销售额6.5亿元,2024年销售额12亿元。目前,产品以国内销售为主,占据所有供应量的65%到70%。

今年2月,海安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更高能级科创新城、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拨投结合”专项资金管理等文件,推动实验室成果在企业车间落户,并接受市场检验。

近年来,海安7家企业入选南通市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总发榜金额3050万元。江苏大学中榜鹏飞集团的“锂矿物提锂低碳节能工艺技术研发”项目,实现锂回转窑绿色低碳焙烧的目标。

日报通讯员 毛墨林 日报记者 赵勇进

今年1至3月,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5.97亿元,均居全省县级城市前列——
海安优化产学研融合发展生态圈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06 字体:[ ]

“从去年开始,我们与复旦大学联手共建‘分步制氢水电解创新中心’,成功开展‘分步电解水制氢装备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目前已实现电解槽原理样机系统集成设计,正准备签订二期合作协议,未来将突破离网制氢、弃风弃光制氢等多场景,实现制氢技术换道超车。”昨天,海安市天楹集团副总工程师李要建介绍。

近年来,海安从企业出题到高校领题,从联合答题到市场验题,形成了产端众筹需求、学端揭榜攻坚、研端利益共享的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机制。2024年,海安产学研成果转化率从2019年的35%跃升至65%,产学研项目市场存活率超70%。海安年净增工业开票销售60%以上来自产学研合作。今年1至3月,海安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5.97亿元,均居全省县级城市前列。

产端:众筹需求,激发企业“求新欲”

走进江苏兴华胶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在进行电梯平衡补偿链加工,车间外,几百箱成品整齐摆放,等待货车装运。

早在2010年,兴华胶带就牵手常州大学,开展“环境友好型电梯平衡补偿链盘绕机器人项目”研发。该公司还与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进行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每年研发投入1000多万元。目前,该公司拥有10多项专利技术和多项行业领先的技术标准,世界上电梯生产前十名厂家全部选用他们的产品。今年一季度,兴华胶带实现销售8700万元,同比增长30%;实现税收756万元,同比增长13%。

“不断的科技创新是我们保持行业竞争优势所在,而科技创新则需要精准出题。”兴华胶带公司董事长魏昌林说,他们与院校一起开发的WFQS无卤阻燃环保型电梯平衡补偿链属国内首创,弥补了中高速高层电梯平衡补偿系统没有专用补偿产品的空白,将小产品做出了大市场。去年,实现销售3.8亿元,列行业第一。

海安重点围绕“两高三新、五群十链”产业链痛点,每年开展高频次、小分队产学研精准对接,推动产业链骨干企业借力高校院所“最强大脑”,加速向“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迈进。目前,海安拥有“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

从2014年开始,海安市首创“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活动,市级机关部门围绕帮助企业联姻一所高校、引进一名专家、实施一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七个一”目标,带着企业出的“题目”,跑高校、找专家、谈合作,用机关干部服务的热情点燃企业家创新的激情,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由“被动创新”向“主动创新”转变。

近三年,海安50家参与“科技行”的部门,累计走访企业4098次,收集企业技术需求497项,开展专家赴企及企业进校园等产学研活动411场,累计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26个。

学端:集聚人才,攻坚产业“卡脖子”

光学级聚酯基膜是生产OLED显示屏的基础材料,可以满足显示器行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的特殊性能需求。此前,该产品大多由国外大公司生产,尤其是高端产品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

2021年,江苏东材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光学膜材料和先进电子材料两个项目,2022年获得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800万元,全部用于新品研发。该公司通过攻克“卡脖子”技术,生产的光学级聚酯基膜等产品逐渐替代部分国外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5G通信、消费电子等领域,并远销多个国家与地区。

在企业生产车间,研发总监李明勇指着从德国、奥地利进口的4条生产线说,今年以来,订单饱满、满产满销,整体生产效率同比提升30%以上,实现了“开门红”。这主要归结于公司拥有省企业技术中心和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

瞄准“卡脖子”技术瓶颈,海安引导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大院大所,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鑫缘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开发出世界首款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的“蚕丝骨钉”,该项目已完成大规模注册临床试验;江苏铁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合作的“高等级透明防护用大尺寸YAG透明陶瓷”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并建成产业化生产线。

海安全力为企业搭建产学研融合发展桥梁。该市连续11年举办“创新创业在海安”“两院专家走进海安”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高校“海安日”“海安高校院所行”等系列活动,绘制企业技术需求图、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图、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科技攻关图,全方位集聚高端人才。

近三年,海安累计吸引20名两院院士及400多名国内知名高校专家教授参加活动,签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项目超100个,涵盖新材料、新能源、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

研端:加速转化,面向市场“晒成果”

4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苏辛巴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抗风型可调光伏支架的加固装置”的专利。

江苏辛巴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研发、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太阳能光伏材料制造企业。近年来,市场对光伏玻璃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升产品在高温下的稳定性和透光率,成为企业攻关重点。

2023年,辛巴新材料和南京大学海安高新技术研究院共同成立研发中心。公司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在研究院技术加持下,成功实现增透自清洁降温涂层的新型光伏玻璃研发及产业化。

走进辛巴新材料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光伏玻璃,每条生产线上的数据实时跳动。“我们公司生产的是太阳能光伏玻璃,共有两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二线是2020年正式启动的,生产效率较一线提升了50%,整个生产设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曹燕语介绍。

拿产品留住客户,用实力打开市场。“我们生产的玻璃比较薄,厚度是1.6毫米到2.0毫米,所以也比较轻,其次是透光率高,目前已达94.3%的水平。”公司总经理魏山介绍,公司2019年入驻海安,销售额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增,2022年销售额2.3亿元,2023年销售额6.5亿元,2024年销售额12亿元。目前,产品以国内销售为主,占据所有供应量的65%到70%。

今年2月,海安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更高能级科创新城、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拨投结合”专项资金管理等文件,推动实验室成果在企业车间落户,并接受市场检验。

近年来,海安7家企业入选南通市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总发榜金额3050万元。江苏大学中榜鹏飞集团的“锂矿物提锂低碳节能工艺技术研发”项目,实现锂回转窑绿色低碳焙烧的目标。

日报通讯员 毛墨林 日报记者 赵勇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