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通新闻

南通各地各部门抓实开门教育,以作风之变书写惠民答卷——
听真声 动真格 见真效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18 字体:[ ]

“现在病房晚上噪声小多了,我们睡得更踏实了。”6月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602西病区“静音病房”正式运行——挂壁式噪声测量仪实时监测显示,夜间病区噪声水平由60分贝降至45分贝,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围绕落实“走得勤、找得准、办得好”行动要求,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实地调研、院长信箱、“码上监督”平台等多渠道查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推动“问题清单”向“行动清单”转化。打造“童趣候诊岛”、推出ETC无感支付、设置潮汐车道、实行出租车临停免费……截至目前,85条整改举措全部落地见效。

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实践,正是我市抓实开门教育、以群众呼声推动作风转变的缩影。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开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听民声、解民忧、惠民生,扎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开门纳谏汇民智

找准作风建设“发力点”

开门纳谏汇民智

找准作风建设“发力点”

入夏以来,南通晴热少雨,臭氧污染防控形势严峻。如何在保障企业生产的同时守住“蓝天底线”?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座谈会,与11家重点行业企业代表共谋“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策,企业代表坦诚建言,工作人员现场回应。会议结束时,一份包含错峰生产、工艺升级、联防联控的“降臭氧行动清单”已初步成形。

群众的心里话,是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的“指南针”。各地各部门推动党员干部下沉基层,倾听民意、回应关切,将群众“金点子”转化为惠民“金钥匙”,让作风转变看得见、摸得着。

“当时只是随口一提,没想到隔天就有回应。今天拿到新证,果真按我说的改了!”海门区市民缪书明此前办理“个转企”业务时,提出保留营业执照关键信息的建议被迅速采纳。围绕群众所急所盼,海门区推动党员干部在政务服务一线“俯身听声”,通过窗口“金点子”收集台、党员轮值“政务服务体验员”,从简化表格到优化流程,件件改进赢得群众“点赞”。

如皋市聚焦安置小区治理难题,组织街道、村居干部带着问题清单走基层、访群众,认真记录居民关于增设停车位、充电桩的建议,形成“幸福广场改造”“老茅稚河整治”等务实举措,推动“老区变新区,小区变景区”“家人治家”的良性循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针对企业设备更新需求,市工信局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组建党员攻坚服务小分队深入项目一线,逐条落实企业提出的“精准匹配设备供应商”“政策解读直达车间”等建议,分行业分领域开展供需对接活动,推动更新设备1.9万台(套),撬动设备工器具投资245亿元,帮助企业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精准破题惠民生

做实群众满意“成绩单”

作风建设抓得实不实,关键要看为群众办好了多少暖心事、解决了多少烦心事。各地各部门始终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检验作风转变的“试金石”,用一件件暖心实事,筑牢群众满意的根基。

“之前缴过社保还能续上吗?”“我带孩子没法干全职,能办社保吗?”在南通开发区“政策暖‘新’直通车·保障护航面对面”专场活动上,外卖骑手们围着党员志愿者咨询身边事。南通开发区深入推进“一支部一实事、一党员一承诺”活动,通过“调研共商、难题共研、项目共办”,发放征求意见表、电子问卷近千份,梳理形成“烦心事”清单86份,确立实事项目98个,逐项逐条攻坚落实。

启东市深化落实党员队伍建设“党委主责、支部主抓、党员主体”工作机制,创新推出“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活动、“配送式”帮扶的“三式”服务,推动党员干部领办乡村振兴、环境治理、困难救助等民生实事510余项,惠及群众4700余人。

面对市民政策咨询日益多元化的实际,市人社局系统梳理人社政策法规及“12333”服务热线高频咨询问题,开发上线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南通人社AI智能客服应用”,构建起全天候、多渠道、精准化的智能咨询服务体系,让政策解读“随时在线”。

市轨道集团积极响应群众诉求,全线车站开放“绿途小栈”纳凉区、设置“温暖随行”服务点,以空调、座椅、图书、茶饮等贴心配置,为市民提供“热了可纳凉、累了可歇脚、渴了有水喝”的便民服务,将地铁站打造为城市“避暑港湾”。

建章立制聚民心

筑牢常态长效“硬保障”

作风建设既要“当下改”,更要“长久立”,各地各部门以制度建设固化学习教育成果,将“一时之变”转化为“常态之效”。

“从事发到解决仅用半天时间,隐患彻底消除,安全感满满!”近期,如东县长沙镇港城社区居民陈向阳向12345热线紧急求助,辖区一座大型铁质广告牌因大风倒塌,危及周边群众安全。接诉即办!属地政府当即吹响“联动哨”,会同城管局拆除倾倒支架、清理破损广告牌,供电所同步开展线路隐患排查,确保电力设施稳定运行。

如东县着力提升12345政务服务质效,建立“联合研判、协同处置、跟踪问效”疑难事项联动机制,针对高频诉求、部门职能交叉、疑难复杂问题,通过专题会、协调会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减少工单反复流转,实现办事便捷度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市市场监管局深化企业登记全生命周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理,办理时长、跑动次数同比压缩50%以上,递交材料份数减少80%以上,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办理”。

南通一中紧盯师德师风有关问题,制定家校协同意见收集处理制度,依托“校长有约”座谈会、家长委员会专题研讨等渠道,重点排查教师有偿补课、违规收费、服务拖沓等突出问题,规范意见收集、问题整改全流程,以严实作风办好让学生安心、家长满意的教育。

从企业车间到社区楼栋,从线下窗口到线上平台,南通以开门教育汇聚民智,以制度建设巩固成效,把桩桩“关键小事”办成群众“心头暖事”,让党群干群关系愈发密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南通各地各部门抓实开门教育,以作风之变书写惠民答卷——
听真声 动真格 见真效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18 字体:[ ]

“现在病房晚上噪声小多了,我们睡得更踏实了。”6月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602西病区“静音病房”正式运行——挂壁式噪声测量仪实时监测显示,夜间病区噪声水平由60分贝降至45分贝,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围绕落实“走得勤、找得准、办得好”行动要求,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实地调研、院长信箱、“码上监督”平台等多渠道查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推动“问题清单”向“行动清单”转化。打造“童趣候诊岛”、推出ETC无感支付、设置潮汐车道、实行出租车临停免费……截至目前,85条整改举措全部落地见效。

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实践,正是我市抓实开门教育、以群众呼声推动作风转变的缩影。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开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听民声、解民忧、惠民生,扎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开门纳谏汇民智

找准作风建设“发力点”

入夏以来,南通晴热少雨,臭氧污染防控形势严峻。如何在保障企业生产的同时守住“蓝天底线”?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座谈会,与11家重点行业企业代表共谋“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策,企业代表坦诚建言,工作人员现场回应。会议结束时,一份包含错峰生产、工艺升级、联防联控的“降臭氧行动清单”已初步成形。

群众的心里话,是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的“指南针”。各地各部门推动党员干部下沉基层,倾听民意、回应关切,将群众“金点子”转化为惠民“金钥匙”,让作风转变看得见、摸得着。

“当时只是随口一提,没想到隔天就有回应。今天拿到新证,果真按我说的改了!”海门区市民缪书明此前办理“个转企”业务时,提出保留营业执照关键信息的建议被迅速采纳。围绕群众所急所盼,海门区推动党员干部在政务服务一线“俯身听声”,通过窗口“金点子”收集台、党员轮值“政务服务体验员”,从简化表格到优化流程,件件改进赢得群众“点赞”。

如皋市聚焦安置小区治理难题,组织街道、村居干部带着问题清单走基层、访群众,认真记录居民关于增设停车位、充电桩的建议,形成“幸福广场改造”“老茅稚河整治”等务实举措,推动“老区变新区,小区变景区”“家人治家”的良性循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针对企业设备更新需求,市工信局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组建党员攻坚服务小分队深入项目一线,逐条落实企业提出的“精准匹配设备供应商”“政策解读直达车间”等建议,分行业分领域开展供需对接活动,推动更新设备1.9万台(套),撬动设备工器具投资245亿元,帮助企业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精准破题惠民生

做实群众满意“成绩单”

作风建设抓得实不实,关键要看为群众办好了多少暖心事、解决了多少烦心事。各地各部门始终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检验作风转变的“试金石”,用一件件暖心实事,筑牢群众满意的根基。

“之前缴过社保还能续上吗?”“我带孩子没法干全职,能办社保吗?”在南通开发区“政策暖‘新’直通车·保障护航面对面”专场活动上,外卖骑手们围着党员志愿者咨询身边事。南通开发区深入推进“一支部一实事、一党员一承诺”活动,通过“调研共商、难题共研、项目共办”,发放征求意见表、电子问卷近千份,梳理形成“烦心事”清单86份,确立实事项目98个,逐项逐条攻坚落实。

启东市深化落实党员队伍建设“党委主责、支部主抓、党员主体”工作机制,创新推出“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活动、“配送式”帮扶的“三式”服务,推动党员干部领办乡村振兴、环境治理、困难救助等民生实事510余项,惠及群众4700余人。

面对市民政策咨询日益多元化的实际,市人社局系统梳理人社政策法规及“12333”服务热线高频咨询问题,开发上线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南通人社AI智能客服应用”,构建起全天候、多渠道、精准化的智能咨询服务体系,让政策解读“随时在线”。

市轨道集团积极响应群众诉求,全线车站开放“绿途小栈”纳凉区、设置“温暖随行”服务点,以空调、座椅、图书、茶饮等贴心配置,为市民提供“热了可纳凉、累了可歇脚、渴了有水喝”的便民服务,将地铁站打造为城市“避暑港湾”。

建章立制聚民心

筑牢常态长效“硬保障”

作风建设既要“当下改”,更要“长久立”,各地各部门以制度建设固化学习教育成果,将“一时之变”转化为“常态之效”。

“从事发到解决仅用半天时间,隐患彻底消除,安全感满满!”近期,如东县长沙镇港城社区居民陈向阳向12345热线紧急求助,辖区一座大型铁质广告牌因大风倒塌,危及周边群众安全。接诉即办!属地政府当即吹响“联动哨”,会同城管局拆除倾倒支架、清理破损广告牌,供电所同步开展线路隐患排查,确保电力设施稳定运行。

如东县着力提升12345政务服务质效,建立“联合研判、协同处置、跟踪问效”疑难事项联动机制,针对高频诉求、部门职能交叉、疑难复杂问题,通过专题会、协调会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减少工单反复流转,实现办事便捷度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市市场监管局深化企业登记全生命周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理,办理时长、跑动次数同比压缩50%以上,递交材料份数减少80%以上,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办理”。

南通一中紧盯师德师风有关问题,制定家校协同意见收集处理制度,依托“校长有约”座谈会、家长委员会专题研讨等渠道,重点排查教师有偿补课、违规收费、服务拖沓等突出问题,规范意见收集、问题整改全流程,以严实作风办好让学生安心、家长满意的教育。

从企业车间到社区楼栋,从线下窗口到线上平台,南通以开门教育汇聚民智,以制度建设巩固成效,把桩桩“关键小事”办成群众“心头暖事”,让党群干群关系愈发密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