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月6日,伴随着旋翼的转动声,一架警用无人机在长江岸边腾空而起,南通边检站民警肖涛操纵摇杆,控制无人机向停靠在狼山锚地的挪威籍“猎鹰”轮飞去。
该轮从南通入境仅停靠锚地,采取不靠岸的水上作业模式,按以往的查验流程,需要民警乘坐检查艇前往锚地,顶着江风攀爬陡峭的舷梯进行登轮查验。“现在我们只用站在岸边操作无人机,就可以完成人证对照和船体重点部位的检查工作,不仅让勤务开展更安全,也为船舶候检和迎检省去了很多时间。”肖涛介绍。
“我们将开展人证对照,请所有船员在甲板集合,按照船员名单表的顺序逐个上前!”肖涛通过高音喇叭通知该轮全体船员到甲板站队,并控制无人机在半空悬停。一旁的搭档朱驿俊则拿着船员名单,盯着高清摄像头实时传回屏幕的画面,比对着船员的证件资料页,不一会便完成了人证对照。在船体检查环节,两位民警对船舶的重点部位、重要区域和周边水域情况开展空中巡视,保障该轮入境检查勤务顺利完成。
“这一套流程下来,省时省力省事儿!”代办沈维对边检民警竖起了大拇指。
在该站指挥中心的大屏上,核查研判岗位的民警正通过系统平台对无人机查验勤务进行全流程监督。这是该站积极探索“民警+新锐装备”“系统+无人机+N”等新警务运行模式,着力加强民警“人装结合”实战应用的生动缩影。记者了解到,该警用无人机是去年底南通边检站最新配备的新锐装备,能够适应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能开展江面巡查、锚地管控、船舶出入境检查等多种勤务。
再先进的装备,也离不开人的使用。该站组建无人机航飞小分队,邀请兄弟单位专业“飞手”来站指导,全面加强无人机起降、悬停、路径规划、船舶追踪拍摄、超视距操控、空中警戒喊话等科目的常态化训练,并结合港区锚地实际场景应用,积极探讨海港锚地空中巡逻管控模式。
自国家移民管理局部署开展“三新建设”以来,南通边检站集聚一流创新动能,实地走访南通中天科技集团、中国移动南通分公司等企业,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锐装备设备建设和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积极探索边检新型智能化应用,持续发挥大数据实战效能,扎实推进勤务改革“优+”行动,让国门口岸不断涌动的边检“新”热潮,助力“好通南通”通江达海。
日报记者 彭军君 日报通讯员 沈莘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