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四五”时期,是南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五年。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点赞勉励的城市,省委寄予厚望的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南通乘势而上、勇攀高峰,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向“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迈出坚定步伐。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区域协同与机制改革同频共振,南通以科创为笔,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96%;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比2020年翻一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中国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总数达118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南通荣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成为全省第三个知识产权“双示范”城市。
厚植创新根基,激活内生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市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实现县(市、区)科创委全覆盖,出台全省首个市级科技创新地方性法规《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及“创新30条”新政,将科技创新固化为“一把手”工程,探索“拨—投—股”“揭榜挂帅”等新型投入机制,从顶层设计层面下好“先手棋”。
制度土壤为基,金融“活水”滋养,引来创新种子纷纷在通落地生根。近两年全市招引科创项目超3000个,连续两年实现翻倍增长;高校职校、科研平台和企业共引共享高层次人才,近五年新增国家级人才521人、省“双创”人才(团队)958个。
由人才团队创立的江苏暖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自2019年成立以来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又快又稳:先后获省市区三级人才计划资助,入选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跻身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今年,公司全球首创的100%可回收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产品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获批上市,在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改革的“加速度”,不断激活创新的“源动力”,创新型企业集群梯队持续壮大。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研发投入亿元以上规上企业62家、国家级单项冠军3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75家,2家企业跻身中国独角兽企业行列,4家企业入选省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324家,近两年净增均超700家,增幅全省第一。中天科技、通富微电等“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以过硬技术实力承担国家相关科技项目,成为南通参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
在高能级平台布局上,我市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矩阵。目前我市与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顶尖高校院所共建校地合作平台40家,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超900家。南通首个大科学装置——极地与极端环境模拟实验设施启动建设,瞄准原始创新“无人区”,为未来产业突破提供源头支撑。
科教融汇,进一步打通“创新策源”与“人才供给”的通道。市政府与南通大学共建“名城名校”融合发展示范区,微电子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相继成立;与东南大学合作推进海洋高等研究院建设,为产业升级储备高端智力资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南通正以科教协同的深度,夯实创新发展的厚度。
深耕产业沃土,产创双向奔赴
南通作为制造业强市,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7213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十四五”期间,我市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聚力建设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加快形成具有江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新动能积厚成势,驱动传统优势产业焕新升级。今年10月,中国首个碳中和智慧纺纱工厂在大生集团投产,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物联网、绿色低碳等先进技术集成,将万锭用工稳定控制在8人以内,生产效率提升30%,综合用能单耗降低20%,生产运营和产品实现近零碳排放。
包括高端纺织在内,近五年,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其中,船舶海工、高端纺织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南通制造的“金字招牌”。
以未来产业塑造产业未来,新蓝图徐徐铺陈。南通前瞻布局“6大方向、7大细分赛道”,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低空经济、通用人工智能产业等新兴领域发展,精准培育新赛道“种子选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银河航天成功发射自主研制的我国首次批量生产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我国首颗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可堆叠卫星;中国天楹建成国内首个重力储能技术应用示范项目;江苏晶利恒生产的特殊大功率电子芯片填补国内空白。
高质量产业载体,为创新主体提供了优质土壤和充沛的阳光雨露。以园区为载体,我市出台专项政策、设立产业基金、打造功能平台,推动产业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明确主攻方向,南通创新区“紫琅三谷”、市北高新区宝月湖生命健康产业园等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产业地标拔节生长。南通高新区电子元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市北高新区集成电路封装创新型产业集群先后入选江苏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
科技服务业,是连接创新与产业的“桥梁”。我市出台《南通市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培育市级区域科创核心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基地)23家,创建省、市级概念验证中心和成果转化中试基地3家,南通科技大市场正式揭牌运行,全市科技服务业营收总量突破百亿元。
立足本地特色,我市已着手研究部署以科技引领养老产业创新发展,推动绿色智能建造赋能建筑业,创新融入城市发展的“毛细血管”。
强化协同联动,拓宽创新格局
11月18日,借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研修班举办之机,沪通两地科技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齐聚南通,交流产业创新协同现状及前一阶段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共同研讨思路举措。像这样务实的跨区域互访交流,在近几年里已成为常态。
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正迎来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以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为抓手,我市更深层次对接上海、更宽领域融入苏南,推动创新资源跨域流动、要素高效配置。
南通主动策应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建立双月例会制度,结合科技招商、区域合作等重点工作,深化与上海的全方位合作,近五年共组织开展沪通科技合作对接会、未来产业发展大会等科创活动50余次。今年,将沪通合作进一步拓展延伸至上海城区,与上海普陀区等签订合作协议,融入沿沪宁创新带建设,紧扣“协同创新”这一题眼推动跨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
今年9月,上海紫竹高新区与海安高新区签约,开启孵化、投资、产业化全链条式的双向合作。跨区域共建园区,此前在南通多地已结出硕果,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就是生动范例之一。在这个仅5.2平方公里的园区里,集聚了近300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25%,吸引了超万名高端人才。
上海作为创新策源地研发实力雄厚,南通作为产业腹地具有空间、成本等优势。两地优势互补,共建合作园区,探索“离岸孵化”,“上海研发、南通转化”的通道进一步畅通。目前,南通与上海、苏州等地共建合作园区19个,县(市、区)、园区和企业在上海建设离岸创新中心或研发设计中心13家,累计招引、孵化项目超100个,霖鼎光学、崟冠科技等20多个优质项目落户南通。
跨区域协同,创新“朋友圈”越做越大。目前,南通超50%的企业在上海有合作关系、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全市70%的规上工业企业与上海80%的高校院所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关系。在以“创新”为名的双向奔赴之旅中,合作面不断拓宽。长三角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集成电路先进封测等跨区域创新联合体相继成立。我市与400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产学研项目数连续多年全省第一。
创新浪潮奔涌向前。面向“十五五”,让我们携手并肩拥抱浪潮,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驱动力,推动“万亿之城”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用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写下最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