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约80%的财政支出用于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民生保障更加完善,义务教育持续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国家卫生城市“五连冠”……
回望“十四五”,民生“成绩单”有温度有亮点,生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五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以举措破难题、用服务回应期盼,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底色。
筑牢根基,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
中午11点不到,崇川区学田街道“学田肆集”内,已有不少老人在二楼“四季食事”社区食堂内排队就餐。“这里的饭菜干净卫生,对我们来说很方便。”学田苑居民李芝琴笑着说,社区食堂开业后,老两口的午餐、晚餐都在这里解决。
像这样的社区食堂,近两年全市新增了120个。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十四五”期间,我市不仅经济体量迈上新台阶,发展成果亦惠及民众,财政民生支出占比始终保持在80%左右。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641元,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63∶1,较2020年底缩小0.147,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民生保障持续兜牢。全市低保标准逐年提升,全市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实现一体化,当前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885元/人·月,较“十三五”末上涨24%。五年来,我市共为200548人次发放低保金15.21亿元,为100465人次支出特困供养保障金12.31亿元。孤儿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3000元/人·月,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2700元/人·月。此外,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有效落实,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养老服务迈出新步伐。“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市各类备案养老机构314家,总床位5.49万张,其中通过等级评定的养老机构239家,较“十三五”末增加了1.8倍。我市创新探索的“链式养老”服务模式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服务链”联通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被省委深改委作为改革试点典型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公共服务质量养老服务领域满意度测评结果位居全国第四。
今年3月1日,《南通市养老服务条例》实施,进一步推动和保障全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场景宜居环境 丰富适老生活供给》案例成功入选全国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打实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学有优教,铺就优质均衡“成长路”
“此次景安初级中学之行,是我校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为期两天的跟岗学习交流活动结束时,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武同楼高度评价。
景安初中是我市如皋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源八成是留守儿童。但就是这样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孩子们也能够享受到城里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甚至出现城市生源回流的现象。
景安初中是我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动缩影。“十四五”以来,全市创成6个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海门区、通州区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新建103所义务教育优质学校,97个义务教育集团覆盖459所学校,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同学们,紫丁香花是什么颜色的?”“对,这个就是紫色……”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吴爱琴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培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抽象的颜色一下子变得生动可感。学校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孩子们搭建起通往美好未来的桥梁。
在我市,教育没有“遗忘的角落”,教育公平持之以恒。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市全面落实资助政策,确保他们不因贫失学。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落实“随迁子女入学同城化”政策,让他们与本地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五年来,我市开设340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市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100%;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率100%,累计安排58.74万名随迁子女入学。
教体融合育全才,全市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达97.69%。特别是今年“苏超”火爆出圈,让我市深耕多年的校园足球迎来“高光时刻”。南通成为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海门成为全国试点县(市、区),崇川区、南通开发区成为省级试点县(市、区)。至目前,全市共创成241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70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三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南通校园足球综合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我市推行务实举措,为孩子们铺就了一条优质均衡的“成长路”。“十四五”期间,南通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3%,“双减”“县域普高发展”经验获教育部推广,并成为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
“教育之乡”名片持续闪耀,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的美好期盼。
医疗提质,守护全民健康“幸福线”
“以前带娃看病要两个大人陪同。现在有了‘诊后付’,省了不少事!”24日早上7点,市民陈女士将老人和发烧的孩子送到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门口,便匆忙赶去上班。上班间隙,她用手机通过医院官方公众号完成了所有费用的支付。
今年,我市将门急诊“先诊疗后付费”纳入政府民生实事,目前已在全市20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实施。
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五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健康南通建设,在省内率先出台《南通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推进“一件事”微改革、“先诊疗后付费”、“一号管三天”、“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便民举措落地落实。全市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国家卫生城市“五连冠”、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40.45%。
“宝贝,妈妈下班就来接你!”早上8点,市民颜女士将儿子送到南通·中关村信息谷内的托育园后,前往同一园区的企业上班。托育园常规托育时间为早8点至晚5点,但根据家长实际可弹性延长。颜女士表示,“这为我们双职工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
“带娃难”问题直接影响年轻人的生育意愿。2023年以来,我市把“提升全市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连续三年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全国率先发布托育服务品牌“爱育通城”,在全省率先建成“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监管平台”。我市探索的“1+N”普惠托育模式,即以1个示范性托育机构为引领,带动N个社区嵌入式、企业园区内等小型普惠托育点共同发展,获十三届全国政协肯定推广。目前,全市已建成5家主体示范园、17家社区分园,有效增加了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民生改善,是“十四五”交给人民的暖心答卷;共享福祉,则是“十五五”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用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暖的温度,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谱写更加绚烂的民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