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通新闻

全年开展主题惠民文化活动近五千场次,覆盖超二百万人次——
“茉莉花开”香满江海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28 字体:[ ]

一字一句推敲台词,一步一走调整站位……冬意渐浓,南通市崇川区紫荆花社区活动室内却暖意融融。近日,一群特殊的“演员”——“知心奶奶”正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南通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李中慧与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张志一的悉心指导下,排演根据他们真实事迹改编的情景剧《成长的回响》。

这动人画面,是“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行动“室村结对”的生动写照,更是专业艺术力量融入基层、点亮群众文化创作的温暖缩影。“专家老师们四两拨千斤,稍一点拨比我们自己琢磨半天更见效果。”“知心奶奶”群体负责人陈素萍动情地说。

今年以来,南通整合全市文化资源统筹实施“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行动,积极谋划、全力推动各级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年开展主题惠民活动近5000场次,覆盖超200万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

精准滴灌,文化服务“活水来”

“叮!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家门口啦!”每周一,如东县市民都能收到“行走如东”微信公众号发来的“文化活动周周享”,各类文艺演出、文化展览、阅读讲座、艺术培训列出一张丰富的“文化菜单”。“以前看戏靠‘等通知’,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知道什么时候去哪可以看到想看的大戏。”如东县丰利镇的杨阿姨感慨道。

聚焦当下文化服务不“解渴”难题,如今南通文化惠民实践摒弃“大水漫灌”的传统模式,以“供需对接”为轴、“软硬件双支撑”为翼,让文化服务真正“滴灌”到群众需求的“根系”。

需求端“点单”,让文化服务“问需于民”。海安市在谭港村探索建立“群众点单、专家配餐”机制,通过居民代表研讨确定话剧《不亦说乎》、儿童剧《老虎断案》等全年12场接地气的节目,实现文艺供给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海门区“艺润东洲”小剧场依托线上预约与评价反馈机制,东洲快乐林健身站、民欣艺术团等10余支团队参与“非遗知识问答”“节目打分评选”等活动,形成“群众演、群众看、群众评”的惠民氛围。

供给端“联动”,让资源下沉“无阻碍”。南通打通“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快车道,将省市、长三角乃至国际高水平演艺团体和项目“送”到百姓身边。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开进省级试点海安谭港村,定点持续输送优质演出、辅导、讲座等20余场,省“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巡演多次走进各地,“风从海上来”上海优秀公共文化资源走进南通,法国小丑剧团《小丑嘉年华》、亚美尼亚木偶剧《格列佛奇幻漂流记》等国际精品剧目搬上第二届东布洲国际艺术节的舞台,11个国家及地区的30余部优秀剧目累计开展演出超150场。

在文化软服务不断提档升级的同时,硬件设施的精准配套让文化服务不再“难为无米之炊”。海安市打造村级百姓大舞台3座,建成了占地近4万平方米的全省最美文体公园,配套建设法治文化长廊、亲水栈道、健身步道、篮球场、足球场等文体设施,形成了“10分钟文化圈”;苏锡通园区张芝山镇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10个村(社区)累计放映52场,采用“固定放映点+流动放映”模式,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放映”,惠及1.2万人次。

厚植沃土,文化扎根自生香

“对胃口”的优质文化资源送到了,只是“茉莉花开满园”的第一步。文化惠民,关键在“扎根”,要让艺术的种子在基层土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要打通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通道,激活基层文化内生动力。

为推动文艺资源“沉下去”、本土人才“长起来”,南通组织全市52家市级文艺家工作室、10家国有文艺院团(文化馆)与10个试点村(社区)结对,开展“室村结对”“院团帮扶”,培育“带不走的文艺队伍”。

南通开发区新开街道通盛社区不仅常邀海门区山歌艺术剧院专业团队登台献演,还特邀与社区结对的专家、南通艺术剧院院长陆益兵为新开福星艺术团舞蹈队开展专项授课指导,助力福星艺术团闪耀南通市运会。如东县掘港街道港南社区依托市、县两级文艺家资源,邀请市文艺家工作室康荣、魏武、於国鑫、丁洋、刘承林5位知名艺术家量身定制“黄海书画公益讲堂”“木雕技艺培训班”等文化传习课程。其中,“新时代魔术领军人才”丁洋打造“魔术进社区”特色课程,吸引社区青少年、退休居民40余人参与;於国鑫策划推出的“黄海长歌”综合文艺演出累计演出5场,场均观众超500人。

通州湾示范区针对基层文艺骨干实施“薪火计划”,邀请通州歌舞团、市文化馆专业老师,开设舞蹈编排、摄影技巧、插花艺术等实用技能培训班20余期。通过系统培训,持续培育“金秋”“蓝湾”两大民间艺术团,使其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创造”,全年自主创排节目10余个,开展小型演出30余场。

创作原创歌曲《通州湾邀你来》以动人歌声成为宣传示范区形象的一张有声名片,音乐小品剧《蓝湾之声电台》、廉政主题节目《送春“廉”》生动展现示范区干部职工奋发有为、清正廉洁的精神风貌……通州湾示范区从原本因缺少专业院团的全市文艺“洼地”一跃成为民间原创文艺精品迭出的“新星”。

花开有声,文化赋能结硕果

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人文经济学的一项重要命题。依托“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行动,各地积极探索“文化+”融合模式,拓展服务外延。

作为“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的重要活动之一,“城市非遗会客厅”打破传统非遗展示的空间局限,将南通蓝印花布、色织土布、灯彩、木版年画等本土非遗项目植入南通文峰广场,构建起“展、演、销、学”四位一体的非遗生态体系,让“老手艺”牵手“新消费”、“非遗范”融入“生活圈”。11月15日启幕的南通雕刻精品展暨非遗集市以“静态展示+互动展销”模式,汇集刻版、木雕、玉雕、竹雕、红木小件、哨口雕刻等六大类160件/套精品,配套近50个非遗展位,既让市民近距离领略传统工艺的“精、巧、活、韵”,又带动四宜糕点、石港窨糕等非遗美食与文创产品的热销,以非遗为纽带激活文商旅融合新动能,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通州区第三十届“通州之夜”广场文艺晚会吸引超3万人次参与,显著带动周边餐饮、零售等消费增长;“水街19点·乐享南通州”系列艺术展示活动每周五上演,累计服务群众超万人次,形成常态化文化消费场景。启东市开展“茉莉花开·商圈送暖”系列活动16场,融合乐队弹唱、互动魔术及文化市集,有效带动商圈客流量提升超30%。如皋城南街道肖陆村的结对美术工作室帮助设计村标logo、农产品包装,完成村主干道墙绘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当最后一缕霞光掠过滨江公园“艺起来·街角邂逅艺术”的舞台,南通文峰广场的非遗市集仍人声鼎沸,蓝印花布的纹样映照着市民的笑脸,《茉莉花》悠扬的唱腔伴着晚风传向远方……“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行动早已不只是一场场文艺演出,更是江海大地上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这朵不断绽放的“茉莉花”,将在艺术涓流的持续滋养中开得更盛、香得更久。

全年开展主题惠民文化活动近五千场次,覆盖超二百万人次——
“茉莉花开”香满江海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28 字体:[ ]

一字一句推敲台词,一步一走调整站位……冬意渐浓,南通市崇川区紫荆花社区活动室内却暖意融融。近日,一群特殊的“演员”——“知心奶奶”正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南通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李中慧与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张志一的悉心指导下,排演根据他们真实事迹改编的情景剧《成长的回响》。

这动人画面,是“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行动“室村结对”的生动写照,更是专业艺术力量融入基层、点亮群众文化创作的温暖缩影。“专家老师们四两拨千斤,稍一点拨比我们自己琢磨半天更见效果。”“知心奶奶”群体负责人陈素萍动情地说。

今年以来,南通整合全市文化资源统筹实施“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行动,积极谋划、全力推动各级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年开展主题惠民活动近5000场次,覆盖超200万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

精准滴灌,文化服务“活水来”

“叮!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家门口啦!”每周一,如东县市民都能收到“行走如东”微信公众号发来的“文化活动周周享”,各类文艺演出、文化展览、阅读讲座、艺术培训列出一张丰富的“文化菜单”。“以前看戏靠‘等通知’,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知道什么时候去哪可以看到想看的大戏。”如东县丰利镇的杨阿姨感慨道。

聚焦当下文化服务不“解渴”难题,如今南通文化惠民实践摒弃“大水漫灌”的传统模式,以“供需对接”为轴、“软硬件双支撑”为翼,让文化服务真正“滴灌”到群众需求的“根系”。

需求端“点单”,让文化服务“问需于民”。海安市在谭港村探索建立“群众点单、专家配餐”机制,通过居民代表研讨确定话剧《不亦说乎》、儿童剧《老虎断案》等全年12场接地气的节目,实现文艺供给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海门区“艺润东洲”小剧场依托线上预约与评价反馈机制,东洲快乐林健身站、民欣艺术团等10余支团队参与“非遗知识问答”“节目打分评选”等活动,形成“群众演、群众看、群众评”的惠民氛围。

供给端“联动”,让资源下沉“无阻碍”。南通打通“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快车道,将省市、长三角乃至国际高水平演艺团体和项目“送”到百姓身边。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开进省级试点海安谭港村,定点持续输送优质演出、辅导、讲座等20余场,省“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巡演多次走进各地,“风从海上来”上海优秀公共文化资源走进南通,法国小丑剧团《小丑嘉年华》、亚美尼亚木偶剧《格列佛奇幻漂流记》等国际精品剧目搬上第二届东布洲国际艺术节的舞台,11个国家及地区的30余部优秀剧目累计开展演出超150场。

在文化软服务不断提档升级的同时,硬件设施的精准配套让文化服务不再“难为无米之炊”。海安市打造村级百姓大舞台3座,建成了占地近4万平方米的全省最美文体公园,配套建设法治文化长廊、亲水栈道、健身步道、篮球场、足球场等文体设施,形成了“10分钟文化圈”;苏锡通园区张芝山镇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10个村(社区)累计放映52场,采用“固定放映点+流动放映”模式,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放映”,惠及1.2万人次。

厚植沃土,文化扎根自生香

“对胃口”的优质文化资源送到了,只是“茉莉花开满园”的第一步。文化惠民,关键在“扎根”,要让艺术的种子在基层土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要打通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通道,激活基层文化内生动力。

为推动文艺资源“沉下去”、本土人才“长起来”,南通组织全市52家市级文艺家工作室、10家国有文艺院团(文化馆)与10个试点村(社区)结对,开展“室村结对”“院团帮扶”,培育“带不走的文艺队伍”。

南通开发区新开街道通盛社区不仅常邀海门区山歌艺术剧院专业团队登台献演,还特邀与社区结对的专家、南通艺术剧院院长陆益兵为新开福星艺术团舞蹈队开展专项授课指导,助力福星艺术团闪耀南通市运会。如东县掘港街道港南社区依托市、县两级文艺家资源,邀请市文艺家工作室康荣、魏武、於国鑫、丁洋、刘承林5位知名艺术家量身定制“黄海书画公益讲堂”“木雕技艺培训班”等文化传习课程。其中,“新时代魔术领军人才”丁洋打造“魔术进社区”特色课程,吸引社区青少年、退休居民40余人参与;於国鑫策划推出的“黄海长歌”综合文艺演出累计演出5场,场均观众超500人。

通州湾示范区针对基层文艺骨干实施“薪火计划”,邀请通州歌舞团、市文化馆专业老师,开设舞蹈编排、摄影技巧、插花艺术等实用技能培训班20余期。通过系统培训,持续培育“金秋”“蓝湾”两大民间艺术团,使其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创造”,全年自主创排节目10余个,开展小型演出30余场。

创作原创歌曲《通州湾邀你来》以动人歌声成为宣传示范区形象的一张有声名片,音乐小品剧《蓝湾之声电台》、廉政主题节目《送春“廉”》生动展现示范区干部职工奋发有为、清正廉洁的精神风貌……通州湾示范区从原本因缺少专业院团的全市文艺“洼地”一跃成为民间原创文艺精品迭出的“新星”。

花开有声,文化赋能结硕果

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人文经济学的一项重要命题。依托“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行动,各地积极探索“文化+”融合模式,拓展服务外延。

作为“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的重要活动之一,“城市非遗会客厅”打破传统非遗展示的空间局限,将南通蓝印花布、色织土布、灯彩、木版年画等本土非遗项目植入南通文峰广场,构建起“展、演、销、学”四位一体的非遗生态体系,让“老手艺”牵手“新消费”、“非遗范”融入“生活圈”。11月15日启幕的南通雕刻精品展暨非遗集市以“静态展示+互动展销”模式,汇集刻版、木雕、玉雕、竹雕、红木小件、哨口雕刻等六大类160件/套精品,配套近50个非遗展位,既让市民近距离领略传统工艺的“精、巧、活、韵”,又带动四宜糕点、石港窨糕等非遗美食与文创产品的热销,以非遗为纽带激活文商旅融合新动能,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通州区第三十届“通州之夜”广场文艺晚会吸引超3万人次参与,显著带动周边餐饮、零售等消费增长;“水街19点·乐享南通州”系列艺术展示活动每周五上演,累计服务群众超万人次,形成常态化文化消费场景。启东市开展“茉莉花开·商圈送暖”系列活动16场,融合乐队弹唱、互动魔术及文化市集,有效带动商圈客流量提升超30%。如皋城南街道肖陆村的结对美术工作室帮助设计村标logo、农产品包装,完成村主干道墙绘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当最后一缕霞光掠过滨江公园“艺起来·街角邂逅艺术”的舞台,南通文峰广场的非遗市集仍人声鼎沸,蓝印花布的纹样映照着市民的笑脸,《茉莉花》悠扬的唱腔伴着晚风传向远方……“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行动早已不只是一场场文艺演出,更是江海大地上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这朵不断绽放的“茉莉花”,将在艺术涓流的持续滋养中开得更盛、香得更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