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工具“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撬动作用,近年来,市财政与各商业银行合作先后推出了一系列财政金融产品,不断满足市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15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市区财政金融产品运行情况。目前,市区现有“江海贷”“小微创业贷”“科技资金池”等七项财政金融产品,增信资金池总规模达5.2亿元,在贷2877笔,在贷余额55.3亿元,财政放大倍数平均达10倍,有效化解了我市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题。
为中小微企业送去“真金白银”
“作为最早开展科技金融服务的银行,今年我们参与了‘江海贷’的招投标,并成功中标,于6月初正式投产。到8月末,投放8笔,金额2700万元,目前储备22笔共计5100万元,预计年末余额新增突破1亿元。”江苏银行南通分行行长助理许国栋介绍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今年2月份,市财政局与建设银行南通分行、江苏银行南通分行、北京银行南通分行3家金融机构签署南通市区中小微企业“江海贷”财政金融信贷业务合作协议,为市区中小微企业送去了“真金白银”。
据了解,市财政联合相关区财政部门及3家银行共同设立的“江海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总规模6000万元。每家银行对口服务一个版块,按照10-15倍的放大倍数向各区内科创产业(崇川区、中创区)、精密制造及生物制药产业(开发区、苏锡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通州区、南通高新区)等中小微企业提供10亿元以上规模信用贷款。
“江海贷”的运行,旨在通过财政资金增信、分险,进一步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各区优势产业以及“3+3”重点企业等,为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财政金融信贷产品服务,真正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8月底,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建设银行三家银行共计为21户小微企业,发放近6000万元贷款。
政银企合作降低融资成本
“‘江海贷’业务的大力推广,给市区更多企业带来政策红利。除此之外,市区‘小微创业贷’‘科技资金池’‘苏微贷’‘通贸贷’等,财政金融产品种类丰富、门类齐全,使企业能够更好地享受到‘政银企’合作带来的政策扶持和帮助。”市财政局金融处负责人陈辉说。
据介绍,“小微创业贷”从业务筹备开始,就明确了“一区一链一市场一商圈”的服务方向,围绕小微企业相对集中的经济开发区、园区、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商圈,推行方案化服务。“该产品由省、市财政各出资7500万元,1.5亿元的资金池第一时间到位。出险后,由财政承担90%的贷款损失,对银行来说,可谓吃了一颗定心丸。”中国工商银行南通分行副行长陆燕苏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小微创业贷在贷客户2275户,余额29.5亿元,累计发放147.96亿元,平均年化贷款利率4.8%。为支持疫情期间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目前“小微创业贷”执行4.35%的利率,受到众多小微企业的欢迎。
“降低客户准入,实施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分类准入管理;实行信贷计划单列,对财政金融产品即批即放,不受贷款规模限制;对于发展前景较好、无法提供担保的,可采用信用方式用信。”中国农业银行南通分行副行长吴振华说,农行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推出“苏微贷”“苏科贷”等形式多样的“政府增信”模式,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扩大服务半径,支持实体、关注小微、服务“三农”,为解决普惠金融融资难、融资贵的金融难题,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可行路径”。
动态调整银行资金池规模
今年以来,在国家、省、市相继出台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的政策背景下,金融机构纷纷推出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实体企业,主要体现在降低信贷准入门槛、降低贷款利率、提高抵押品抵押率等方面。我市财政局优化创新财政金融政策,细化落实举措,充分发挥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同叠加效应,以更好地满足受疫情影响的人群、企业和区域的金融服务需要。
市财政局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张平介绍,市财政局已与相关单位共同建立业务考核机制,每满一个合作年度,财政部门将自行组织或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对贷款客户情况、贷款发放规模、信用贷款占比、财政放大倍数、风险垫付情况、追偿处理进展、台账报送情况等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动态调整银行资金池规模,既有激励,也有退出机制,确保相关财政金融产品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记者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