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来,南通市审计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要求,通过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方法,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强化审计成果运用,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审计高质量发展。
统筹项目实施,监督不留死角。以经济责任审计为抓手,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实行计划管理,以5年为周期对14家市管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实现了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线,实现对国有资本和国有资产的审计全覆盖,先后对市属企业国有资本投入及收益、不动产出租出售情况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促使1.55亿元国有资本收益补缴入库,推动国有企业不动产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以“多项目融合、重点事项嵌入”为指导,探索融合式、嵌入式审计,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政策跟踪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的有机融合,将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等重点事项贯穿全年企业审计项目中,拓展了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
优化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坚持数据先行,统筹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通过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跨系统的数据采集并展开关联分析,迅速锁定重点和风险点,指导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实现了审计方式从“现场找线索”向“带线索到现场”的转型;通过现场审计作业与大数据分析一体化融合,提升审计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同时坚持实施专员指导制度,审计组定期召开审计业务碰头会,法规审理部门派员参加给予业务指导,严控项目现场审计进度和质量。
整合审计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坚持做到“全局一盘棋”,重大国有企业专项审计调查项目打破处室界限,采取统一制定工作方案、统一制定审计调查通知书、统一组织审计调查小组、统一问题定性标准、统一处理方式的“五统一”模式,提高审计工作组织程度。借力“巡审结合”,积极与纪检监察部门建立日常联动机制,在计划安排、人力调配、驻点实施、线索移送等方面密切合作。加强对相关单位内审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通过“以审代训”的方式邀请内审人员参与国家审计项目,在弥补审计机关力量不足的同时,促进内审人员能力素质提升。规范购买社会审计服务,通过招标方式,将基础调查、数据统计等非核心审计事项,委托社会审计机构人员进行审计,发挥社会审计专业优势。
强化成果运用,提高审计成效。推进审计成果转化,对审计发现的重大事项、突出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报送审计专报,提出针对性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问题整改,推动体制、机制、制度建立和完善;同时与纪委监委、税务、公安、国资等建立多部门沟通机制,及时移交问题线索,提高问题查处效率和效果。推动审计整改落地见效,建立问题清单销号制度,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全面梳理、逐条登记,逐项研究制定整改措施,限时整改完成并逐一销号,做到问题底数清、整改思路明。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报道实现审计成果的媒体化,扩大审计成果传播范围,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