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南通新闻
清华博士在通激活创新基因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06 字体:[ ]

    今年,我市作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南通基地,迎来了第二批22名博士。在为期6周的实践中,这些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才俊带着前沿知识和创新理念,投身企业车间、科研一线和项目现场,累计促成56项实践产出,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了诸多富有价值的创新思路和技术支持。

    跨学科助力文旅项目,建议落地显实效

    6月底,海安瑞海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迎来9名清华博士,“我们分成两个跨学科小组,分别就海安新通扬河生态区文旅项目整体规划和康养综合体建设两个项目,开展实践工作。”来自清华大学深研院的曾天成就是其中一位,也是此次实践支队的党支部书记,“我们来自不同院系,学习不同专业,但都用心投入到实践中。”

    在导师团队的帮助下,实践团队研究了开放历史数据、行业报告以及案例资料,并开展实地考察、访谈交流,“我们围绕适老绿色建筑与景观设计、养老活动和运营策划以及智慧养老系统等方向开展了专项研究,形成多项兼具学术严谨性与落地可能性的技术和调研成果。”

    曾天成举了一个适老化设计的例子:博士们通过人体工程学的调研分析,明确了各类空间设施关键设计尺寸,并赶在项目扩初设计进度前,完成了建筑2—6层空间的布局优化、居室无障碍设计诊断和细化、公共空间功能适老化扩容等几十项具体的建设建议。

    “清华大学博士团队来开展实践活动,对我们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尝试。”企业相关负责人感慨,博士们拥有建筑、土木、经管、信息等多学科视角,能够运用最新研究方法、数据分析与智能化工具,分析产业痛点、提供参考意见,“他们提出康养项目‘人车分流’的构想,十分具有突破性,让我们对项目结构有了全新认知。”

    切实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瑞海文旅构建了长效转化机制,对博士们提出的核心建议组织可行性评估,让创新建议有机会真正落地海安,“我们还将贯通人才通道,设立‘校企优才计划’,为表现优异的博士提供实习、就业直通车。”

    来自清华的9人小组也对这段实践经历感触颇深。他们说,不仅了解了一个文旅项目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的全链条逻辑,更体会到青年智慧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城市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的责任。

    和师兄并肩攻坚雷达技术,小芯片能派大用场

    “去年就有一名直系师弟来到公司实践,今年公司的项目更是吸引到了两名同学。”江苏微感科技总经理徐海胜,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2020年初留学归国创业,当年年底在海门的创业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就把公司搬到了海门,“公司是做高性能微波、毫米波雷达及芯片的,长三角地区交通、产业链都有优势,南通的人才环境、政府服务也很到位。”

    2024年,第一次收到市人社局发来为清华博士社会实践征集项目的通知,徐海胜就很上心,“我上学的时候也参加过社会实践,现在企业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就提交了申请。”两年被3名博士选择,他也觉得很惊喜,“年轻人能力很强,能迅速理解我的意思,即使以前没做过,也能迅速上手并且解决问题。”

    “写一个程序,能够自动读取雷达的水位数据、保存到本地并且支持手机、电脑、卫星等外部设备访问”,清华大学深研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直博二年级的钱聪仪这么描述他在微感科技做的第一个项目,写嵌入式程序是学校里学过的知识,但现场调试需要实现的功能,对他来说也非易事,“边干边学,不到三周就做完了。”

    另一名在企业实践的清华博士周鹏宇是如皋人,“我在做的是一个非接触式的心跳监测仪,用毫米波雷达探测人的呼吸、心跳频率。”周鹏宇说,如何区分心跳和呼吸引起的胸腔震动是关键点,“我写了好几种方式的代码,然后用模拟信号做仿真实验,验证算法的可行性,比较不同算法的优劣;再用一个雷达做实际实验,在‘临床’验证一定可行性的基础上,将之集成到单片机上。”

    徐海胜说,微波、毫米波雷达可以广泛应用在智能家居、康养监测、自动驾驶、水文监测等领域,不受光线及其他信号的干扰,且不涉及侵犯隐私,前景十分广阔,“希望今后有人能最终选择加入我们,共同啃下自主可控的芯片研发这块‘硬骨头’。”

    前沿材料提升织物功能,传统产业得到新灵感

    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周海,选择的是康溢臣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的碳纳米管导电纤维项目,“其实我的主攻方向更偏向于生物化工,但这次实践也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收获很多。”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周海根据企业需求完成导电纤维导电原理、应用要求、制备工艺、结构设计等方面的调研,阅读30篇文献后完成30页PPT和7300字的技术报告,为公司提出了导电纤维性能提升路线和基底更换可行性分析,并拍摄了一期关于导电纤维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应用的科普视频。

    “除了导电纤维,我还调研了辐射制冷面料的相关原理、制造工艺、结构设计等,为公司提出现有产品红外透射率的提高方案。”周海说,实践中企业带他参观了一些上下游企业,让他认识到纺织行业已远远不是传统的人力密集型产业,而是充满了高科技。

    周海说,导电纤维可以让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服装融为一体,监控人的活动数据、睡眠质量等,还可以利用软件让衣物自动适应人体生理变化,提高穿戴舒适性;辐射制冷面料则可以让大家在夏天穿上更有凉感的衣服、盖上更舒适的夏凉被,“纳米金属、纳米陶瓷、稀土、生物酶都已经被用于制造功能织物,这些曾经只在实验室里的前沿材料,正在提高生活的舒适性,同时助力产业升级。”

    在人社部门组织的参观访学中,周海了解到张謇先生在百年前就创办了大生纱厂,而现在的南通已成中国家纺之都,“南通家纺行业的产业链十分齐全,我参加实践的公司还在做打通‘产学研用’链条的工作,加速将前端科研成果转化为后端产品。”

    早在参加“清华博士南通行”活动时,周海就对南通的人才政策、企业布局有所了解,“上次招聘会上看到中天科技有适合我的岗位,再加上人才政策的吸引力,南通是个不错的就业选择。”